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咬筆妹 陳怡臻 最美女主播 宮崎葵 南灣湖 

大陸幼稚園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活動
新華網www.sh.xinhuanet.com 2006-09-13 08:09:06

滬幼稚園將開展鄉土教育 

新華網上海頻道9月13日消息:
上海囡不會說上海話的局面有望得到很好的改善。

昨日,記者從上海市教委了解到,為推進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幼兒更好地了解上海的鄉土文化(包括地方方言、標誌性建築以及民俗等),本市將進一步拓展幼稚教育內容,在幼稚園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活動。



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幼稚園開展幼兒鄉土文化教育活動,將從幼兒的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出發,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以遊戲方式進行;也可結合開展以上海城市為背景的各類主題活動,採取學唱上海童謠等方式,加深兒童對上海鄉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



為更好地指導教師開展這項教育活動,上海市教委已委託市教育教學研究室組織編撰了幼兒鄉土文化教育的參考資料,供幼稚園教師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時參考。

選稿:顧卓丹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人展 葉問 雙J 自拍 天龍特攻隊 

研討會:教育要領的發展經驗--日本
地點:臺北市愛國西路1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勤樸樓B1 國際會議廳 歡迎 相關系所 教授、研究生、小學&幼教老師報名參加!
日本幼稚園教育要領的發展經驗 研討會時間:2006.10.13(五) ~ 10.14(六) 報名截止時間:2006.10.06參加名單預計公布時間:2006.10.09
請參閱:
http://www.tmue.edu.tw/~kid/
「日本幼稚園教育要領的發展經驗」研討會
一、主講人
小田 豐  Yutaka Oda
國立特殊教育總合研究所理事長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pecial Education
5-1-1 Nobi, Yokosuka , Kanagawa-prefecture, 239-0841, Japan
yukata@nise.go.jp
秋田 喜代美  Kiyomi Akita
日本東京大學 大學院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Hongo, Bunkyo-Ku, Tokyo 113-0033, Japan
kakita@educhan.p.u-tokyo.ac.jp
二、地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勤樸樓B1國際會議廳
三、議程
第一天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時間
分鐘
主題
08:20 ~ 08:50
報到
08:50 ~ 09:00
開幕致詞
校長 劉源俊
教育學院院長 楊龍立
幼教系主任  幸曼玲
09:00 ~ 10:20
專題講演(一)
題目: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ECE
主持人:. 歐用生博士 (暫定)
主講人:小田豐 博士
翻譯人:世剛 敦子
10:20~10:40
茶 敘 時 間
10:40~12:00
專題講演(二)
題目: The Interpretation and Newest Reform Movement of Japanese ECE Guidelines
主持人: 歐用生 博士 (暫定)
主講人:秋田喜代美 博士
翻譯人:世剛 敦子
12:00 ~ 13:30
午  餐
13:30 ~ 14:50
專題講演(三)
題目: The Japanese ECE Institutional Reform
主持人: 歐用生 博士 (暫定)
主講人:小田豐 博士
翻譯人:世剛 敦子
14:50~15:10
茶 敘 時 間
15:10~16:30
專題講演 (四)
題目: 日本幼稚園教育要領與台灣76年幼稚園課程標準的比較
主持人: 廖鳳瑞 博士 (暫定)
主講人:幸曼玲
第二天
2006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時間
分鐘
主題
08:30 ~ 09:00
報到
09:00 ~ 10:20
專題講演 (五)
題目: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Focusing on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主持人: 邱瓊慧 博士 (暫定)
主講人:小田豐 博士
翻譯人:世剛 敦子
10:20~10:40
茶 敘 時 間
10:40~12:00
專題講演 (六)
題目: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Focusing on Nature
主持人: 邱瓊慧 博士(暫定)
主講人:秋田喜代美 博士
翻譯人:世剛 敦子
12:00 ~ 13:30
午  餐
13:30 ~ 14:50
專題講演(七)
題目: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主持人: 邱瓊慧 博士 (暫定)
主講人:秋田喜代美 博士
翻譯人:世剛 敦子
14:50~15:10
茶 敘 時 間
15:10~16:30
綜合座談
題目:從日本幼稚園教育要領看我國幼兒園教保課程基準的發展
主持人: 楊國賜 博士 (暫定)
主講人:幸曼玲、柯華葳、蔡敏玲、郭李宗文、金瑞芝、 林玫 君、楊金寶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手拍 咖啡館 泳裝 MLB 露營 

關懷精神障礙者
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

台灣風信子協會--第一支公益廣告片



我們自製的第一支公益廣告片出爐了..........

您可以點選以下連結

http://www.cuckoo-land.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0

也可以進入到我們的網站

網站首頁上方也可連結進入觀賞這支廣告片



由於經費不足的情況下

這支CF是我們自己拍片 找朋友剪接配樂的喔

這也是台灣第一支以精障朋友為主的公益廣告片喔

沒有到過農場的朋友們

也可以藉由這支片子一窺農場一偶喔



精障朋友能工作........一直都是我們協會在努力推動的概念

希望藉由這支廣告片可以讓更多人願意理解精障朋友

協助他們就業同時,也幫助目前被立法院凍結住多元方案經費的風信子協會,度過這波財務危機(註1)

如果您也願意更進一步理解精障朋友或是幫助鼓勵風信子協會

都歡迎您跟我們聯絡....
也歡迎幫忙用力轉寄喔!!



也祝大家順心



劉小許 及全體員工與精障夥伴敬上



註一

三年前 我們與五個精障朋友
一起來到這塊世外桃源
目前已經邁入第三年的農場
卻因為所申請的方案被立法院經費凍結
以至於協會目前正陷入一片苦撐當中..........



台灣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

協會地址:326桃園縣楊梅鎮三民路5號

協會電話:03-4814862

協會傳真:03-4316647   

連絡手機:0910615336

網址:http://www.cuckoo-land.org/

E-mail:cuckoomaster@gmail.com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車男 阿桑 美女空姐 葉問 茶茶 

又是「楊茂秀」的演講
本活動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護照」及「臺北市終身學習護照」認證3小時。公務人員請至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站(http://lifelonglearn.cpa.gov.tw/)報名。
講座『一枝草,一斤土』

一、活動內容:

邀請 楊茂秀 先生,講述有關環境、大地倫理,古早、耐人尋味的故事,讓人百聽不厭,回味無窮!

二、主講人:

楊茂秀(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三、活動日期:

95年10月15日(週日)下午2:00-5:00

四、活動地點:

清江分館視聽室(臺北市北投區公館路198號3樓)

五、交 通:

淡水捷運奇岩站,步行約10分鐘。216公車清江國小站

六、報名電話:

02-28960315(免費參加)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女市長 上海 raindog 地面噴血 小琉球 

講座:幼兒文學與哲學
講師: 楊茂秀 教授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講題:幼兒文學與哲學

95年10月30日(一) 上午8:30~10:10

地點:政治大學井塘樓三樓教育學院會議室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博 電玩美少女 KITTY 單眼皮 睡姿 

方案教學實務
台北市南海實驗幼稚園內到處都有學童的作品,園長張衛族認為,讓小朋友們在生活中發掘問題,藉由互相討論激盪出各種答案,無形中也激發孩子天馬行空的創作想像。
創意激盪 從小開始
創作的素材取之於生活,麻布手套所做成的每一個指偶,都是小朋友自我表述的象徵。

文/胡慕情

培養孩子創造力,必須讓孩子從小觀察生活、保持好奇、時時發問的精神。
幼稚園是孩子的學習啟蒙園地,教師若能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有助激發孩子獨立思考及解決的能力。

南海幼稚園是台北市今年唯一獲得教育部補助「創造力教育」的學前教育場所。南海幼稚園長張衛族指出,南海的精神就是「拋問題」。平時教師使用的學習方案,全來自於孩子對生活周遭事物產生的疑惑。

探索校園 建立師生互信

張衛族說,南海幼稚園採用的是「方案課程」,雖奠基於建構式理論,實際操作卻從不囿限,「我們沒有既定的教材,完全取之於生活」。
9月份剛開學,老師不急著丟給孩子既定教材,「孩子剛入學,同儕與師生間互不認識,最重要的是引導師生關係」。
教師會帶領孩子認識校園與玩遊戲,不論園長辦公室、健康中心、廁所,「每個地方都會看,老師會留意孩子參觀環境後產生的問題,之後的教學則從這段探索為起點」。

張衛族表示,孩子的知識背景不完整,但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經驗。
教師在課堂中拋出問題時,孩子會因為跟自己的經驗不同而感覺矛盾、不清楚,「老師不會立即給答案,而是不斷問怎麼辦」。
她說明,學齡前孩童的第一反應不是「上網」,若學校採用這種做法,「只是把東西給孩子,那只是接受,孩子沒有自我奮鬥,就不能深化,知識與神經線不能做連結」。

南海幼稚園以「幼兒的藝想世界」為主題,卻不只強調藝術。
張衛族覺得,藝術是孩子傳達生活經驗的工具,「童畫童話」就是孩子的直覺表現。老師們會將孩子的問題分為幾個步驟,比如孩子看到噴水池,想要自己建構,老師便會請孩子先口頭描述,「每個孩子講的噴水池一定不同,老師會請她們畫下來」。

童書童話 提供自我實踐

張衛族表示,孩子畫的是心中的意象,直覺結合生活經驗後呈現,就是教學的媒介跟工具。她說,噴水池的外型被描述出來後,老師會繼續問:
「噴水池會噴水,怎麼表現?」
第二個階段,老師會帶領孩子以肢體的方式表現噴水,「可是肢體無法完全表達,孩子就會從生活中接觸的事物代替,如皺紋紙。」
張衛族認為,透過個別步驟的引導,讓孩子產生聯想,就是創造力的基礎。

「創造力不是具象的東西,而是巧思。」

張衛族指出,創意首要建構孩子的基本能力,老師必須先給孩子鷹架,再去領導,讓孩子在過程中有「啊哈!」的感覺,進而表現,才是孩子真正的創意。
她認為,尊重孩子、提供孩子的實踐空間,是培養創造力的不二法門。

角落時間 讓孩子找自己

如向日葵班日前進行的「指偶」活動,看似美術課程,實際上是引導孩子陳述自我的過程。
留著一頭長髮的向日葵 班 老師笑瞇瞇地說,學校剛開學,老師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因此規劃「角落時間」,提供多樣素材,讓孩子自由選擇喜歡的事物。

她從窗外指向一樓正在玩沙坑的孩子,「像她們就比較喜歡活動,而留在班上的這些,則喜歡美勞。」
以麻布手套做指偶的孩子們看著彼此的作品互相討論,「頭髮可以用毛根對不對」、「老師,我的眼睛還沒有做好」,在孩子多如繁星的問題中,向日葵 班的 老師仍舊溫和如常,逐步地反問孩子,做的指偶代表什麼。

其中一名男孩的紙偶只有一顆大眼珠,另一名同學大叫:
「哇,你做的是怪物吧!」
男孩立刻反應:
「才不是哩!這是我!」
然後仔細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呈現。向日葵 班的 老師說,孩子在做指偶的過程避免不了互相模仿,模仿的歷程中,孩子也正逐步搜集創作不同事物的元素。

張衛族進一步解釋生活與學習的關係。
她以「阿公阿嬤」課程為例,由於學校很多長者送孩子上學,有的還會做小點心送到學校請孩子吃,小孩和這些長者便會產生互動,「我們將長者請來學校,讓孩子畫阿公、阿嬤,再透過討論,發展其他的活動。」

張衛族說,有的孩子沒有阿公、阿嬤,教師便引導孩子追思,有的孩子的阿公阿嬤在養老院,「我們就帶孩子去拜訪養老院」。
在活動的過程中,可發現長者會分享自己年代的童玩,孩子便會從中學習創作童玩,也增加孩子對長者的尊重跟倫理。 

收養蝙蝠 體現生命教育

她笑著引進另一個「蝙蝠課」的例子。
有一位小朋友跟父母去爬山,撿到一隻掉落的幼小蝙蝠,「孩子不知道怎麼辦,只好帶來學校給老師。」張衛族說,由於童書或故事的經驗,有的孩子覺得蝙蝠會吸血,有的孩子則覺得那是正義蝙蝠俠的化身。

在小朋友擔心、崇拜的心情衝突歷程,她們會互相討論「該拿蝙蝠怎麼辦」,「後來會發現孩子的愛心,她們克服害怕,著手照顧蝙蝠。」
張衛族說,學校帶孩子參觀動物園,提供孩子知識,同時也將動物園的解說員到學校,透過模型講解蝙蝠的身體,「孩子知道蝙蝠跟自己一樣是哺乳類,自然會聯想到『餵牛奶』」。 

當時碰巧有一位學生母親在哺乳,這位家長便帶母乳到學校來,讓孩子使用滴管餵小蝙蝠,也學著清理蝙蝠的排泄物。
「有趣的是,孩子回家和家長分享,發現原來蝙蝠大便是中藥藥材,讓她們很有驚喜感。」
而因為蝙蝠是夜行動物,學校便安排在校露營,父母輪流當守護神,孩子玩得不亦樂乎。隨著蝙蝠的成長,孩子也討論如何處理,「後來她們將蝙蝠送回原本撿到的地方,又是一次生命教育的過程。」

不斷發問 激勵孩子找答案

張衛族指出,南海的老師不斷發問,放手讓孩子自行解決彼此間對問題的爭議,「那是孩子解構原來認知的過程」,雖孩子可能懷疑,但也會想突破。
孩子激盪出的答案,往往給教學的老師驚喜,「幼教老師的成就感就來自這裡」,進而能欣賞孩子,並一起追尋夢想。

她說明,團體討論是教師專業成長相當重要的一環,南海幼稚園的教學評量全採質性方式進行,教師在撰寫教學過程時,便可反省自己在活動進行時的拋問是否正確、能否和孩子有交集、激發討論。

「這是老師的教學經驗,要慢慢累積。」
張衛族說,教師要在每次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引出較深化的問題,「因為孩子很天馬行空,所以老師要懂得聚焦,從孩子的經驗中找出主軸」。
她指出,幼教老師不是帶帶唱歌跳舞就完事的職業,除了進修,校內也要提供研習,並透過每位老師不同的專長進行分享。

南海幼稚園以班群方式,每班配兩位老師及一位實 習 老師,班群中選出資深老師帶領,傳承經驗。
張衛族表示,一班配兩位老師的用意,在於希望孩子發生糾紛時,老師可把孩子帶離現場,在緩和的環境中和孩子進行溝通,拋出問題,也讓孩子問老師問題,不僅能有效解決糾紛,也可更了解孩子。

質性評量 親師溝通更有效

這3位老師,其中一位會隨時拍照、一位做文字紀錄,另一位進行領導。
大部分實 習 老師會先從記錄文字開始,「很多老師剛開始採用錄音,再做逐字稿, 但後來會發現有些話不必紀錄」。
園方採用自由 方式讓 老師也檢視自己,思考自己適合的教學方法與步驟,逐步建立教學專業。

升學主義風潮下,許多家長容易偏重成效。但張衛族強調,「主動學習」、「自我表達」、「人際合作」、「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實現」,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能力。
因此學校會將孩子的活動成果上傳至網路,每兩週也會告訴家長孩子近日的表現,採取質性陳述的方式,讓家長可完全了解孩子的成長,也達到校方與家庭的有效溝通。

張衛族說,學前教育有許多課程模式,教師要運用什麼方式進行創意教學,必須考量學校的環境、師資與設備。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塑教學精神,如果園長不懂得開發新的模式,教師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學方法。
她認為,除了請專家指導,最重要的是老師要有「心」,在生活中時常拋問題的技巧相當費心思,必須慢慢經營。她期待教師與孩子能共同成長,在相互對話中不斷激盪,讓創造力的種子,從生活發芽。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褲 夏至 HOLGA 比基尼 劉謙魔術 

政大:幼兒語文之教與學系列專題演講
講師: 黃迺毓 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講題:如何將閱讀帶入家庭

時間:95年10月2日(一)

上午8:30~10:10
地點:政治大學井塘樓三樓教育學院會議室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京都 大炳 ARASHI 林志玲 金像獎 

我們的青春與光陰,都急著去做什麼?
2006.09.20  中國時報
幫老人洗澡 艾修女行善46年
嚴培曉/宜蘭報導
約半個世紀之前,菲律賓籍修女艾幼芬隻身來台服務,全心照料頭城聖芳濟安老院的老人與幼稚園的幼童,四十六年如一日。
如今,七十四歲的艾修女,下個月將離開生命中的第二個家,內心全是捨不得。出生在馬尼拉的艾修女,家中十三個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年幼時,家境不寬裕,務農的父親,有次腳板被生鏽的鐵釘插到,她到醫院探望父親,看到醫院的修女慈祥又細心照護每位病人,非常欽佩,當下立志當修女。
廿歲加入神職行列,艾修女說,當時哥哥的身體不好,她發願到海外服務,祈禱哥哥早日康復,一九六○年,她廿八歲,奉派來到台灣。
來台後,艾修女先在天主教仁愛會台北天母、士東及士林的幼稚園教小朋友,三年後,頭城聖芳濟安老院剛成立,她曾來服務兩年,又返回台北幼稚園教書,四十六年來,隨著教會的調派,台北、金門等地都有她的足跡,六年前,又回到聖芳濟。
嬌小的艾修女,照顧老人無微不至,聖芳濟人員透露,艾修女第一次到院時,常幫老人洗澡,身高僅一百四十公分的她,有時得抱行動不便的老人進澡盆,遇到身材高大的,常被壓得喘不過氣,偶爾還會滑倒,但她從不喊苦。
再度來到聖芳濟,艾修女頭髮已花白,台語說得溜的她,每天陪老人聊天、祈禱,更常見艾修女在院內樹下唱詩歌,給老人家聽,看護幫老人家洗澡後,她總是拿著毛巾,輕柔地幫忙擦拭老人頭髮、身體,為他們穿衣戴帽。
最令院內工作人員佩服的是,艾修女幫老人擦身時,都會細心地擦拭老人的雙腳,每一個腳趾都不放過,擦完後,再輕輕幫老人的雙腳,撲上一層痱子粉,就怕老人家沒擦乾又穿襪子得香港腳。
八十五歲老阿嬤林桃,與艾修女同時間到聖芳濟,一聽到艾修女的名字,立刻說,艾修女對她非常好,常幫她推輪椅,陪她到教堂作禮拜,不管她要一張面紙或是一杯水,艾修女始終和顏悅色地拿給她。
青春隨歲月老去,艾修女決定十月中返鄉,回想在台灣的一切,艾修女強忍悲傷表示,台灣是她的第二個家,大家都對她很好,她非常捨不得,只是,隨著年紀漸老,身體大不如前,自己老了,想回家鄉的修女院,用著家鄉的語言祈禱,安靜地渡過餘生。
慈祥、和藹的艾修女即將離台,院內工作人員及修女,均感不捨,更擔心院內老人得知後,心情會大受打擊,至今還不敢宣布這個消息。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MO 畢業旅行 哺乳 歷女 c羅 

幼兒肖像權與數位相機
私將幼兒照片製成掛曆 幼稚園"先斬後奏"

2006年09月19日 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南寧市一所幼稚園在未通知家長的情況下,私自為小朋友照相並製成小掛曆,並收取每份48元的手續費用。

很多家長對此表示不解,9月18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近日,肖女士像平常一樣送兒子去南寧市三秀藝術幼稚園,在校園裏,她看見很多小孩的家長圍在一起看小掛曆,她湊上去發現其中一本掛曆上放了兒子的6張照片。
在場的其他家長告訴肖女士要交48元買下這本小掛曆,她感到非常吃驚。
第二天,肖女士來到該幼稚園的辦公室詢問情況,一位老師告訴她,為了讓孩子們留住美好的時光,所以用小孩的相片做成小掛曆作為紀念。



肖女士氣憤地告訴記者,對於幼稚園的這種行為,她覺得不可理解,幼稚園在不通知家長的情況下給孩子拍照,並私自用孩子的相片製作成小月曆,這侵犯了孩子的肖像權。
而且從照片效果上看,孩子穿的衣服明顯過大,小掛曆的風格製作也不合其心意。她認為這套掛曆要收48元太貴了。
再說,如果有必要給孩子拍照留念,她會自己帶孩子出去拍攝,根本不需幼稚園費這個心思。



18日下午4時,記者來到了三秀藝術幼稚園對此事進行了採訪。
該幼稚園主 任韋 女士告訴記者:
“如果我們先通知家長,到時拍出來的效果不好,又讓他們花錢,怕家長責怪。而且幼稚園並非要求每個家長都買小掛曆,家長覺得不滿意,可以不買,幼稚園就把帶有照片的小掛曆退回給照相館銷毀。”

(記者蔣濤 、周琪琨)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aindog 戲水 花蓮 上海世博 同學會 

社區、幼兒、創造力
結合社區文史 教育更富創造力

台北市螢橋國中學生發揮創意,在樓梯彩繪各式圖案及花樣,遠看就像一幅美麗的藝術作品,為原本單調平淡的校園角落,增添五彩繽紛的氣息。



【立報記者 胡慕情 台北報導】2006/09/20

「創造力教育」推動行之有年,許多縣市皆結合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推行特色課程。
比起其他縣市,台北市雖缺乏自然環境,但卻能結合社區文史、教育資源等優勢,開拓多元的創造力教育環境。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表示,台北市很早就推行創造力教育,近年每月皆有不同推動主軸。
台北市教育局國教科長王永進進一步說明,創造力教育以融入各領域及各科教學為推動方式,推廣對象由幼稚園至高中,相當多元。

今年台北市獲教育部補助265萬8千元經費,30餘所學校獲得教育部推薦。

昨天台北市教育局於螢橋國中展出各校成果。南海幼稚園為北市唯一獲補助的學前教育場所。南海幼稚園認為,學齡前兒童雖有觀察與表達能力,但仍需教師引導,因此開辦教師研習營,培育種子師資。

擔心迷路 激盪解決方案

讓老師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後,南海幼稚園將創造力與生活做結合,培養幼齡兒童生活自主能力,「如怎樣不迷路對孩子來說就很實用」。
南海幼稚園表示,當教師與學生分享出遊經驗後,提出想帶孩子出去走走的建議,但孩子卻擔心迷路,「此時就是很好的腦力激盪時刻」。

於是南海幼稚園的教師們帶孩子調查社區路線,並由孩子主動告訴老師哪些地點是重要的、哪些地方特別引人注意,並透過老師拍照、列印出照片,將社區路線完整呈現出來,許多孩子都樂在其中,也認為獲益良多。

建國中學規劃辦理的「第9屆亞太資優教育會議─兒童與青少年創意奧林匹亞營」實施計畫,結合建中過去和國外學生互訪的經驗,拓展創意營的辦理範圍,讓國外與台灣的學生有交流的機會,並引入台北市的科技與社教環境資源,讓學生至社教館進行實地操作。
螢橋國中教務主任黃琬茹表示,螢橋國中從教學形式稍做改變,希望將理論與實作結合,讓孩子對知識更感興趣。
「我們結合文史工作者跟家長,改善學校環境,希望回溯螢橋國中過去在鐵道旁的歷史」。 



社區地圖 凝聚螢橋情感

黃琬茹指出,這個計畫雖然因所需經費與物力資源龐大,涉及層面廣泛,不易實際執行。
但透過社區的幫忙,學生經由社區記憶而規劃空間營造,已能產生對社區的深厚情感;此外,學生也進行草圖繪製與模型設計,再現「鐵道」與「螢橋」的概念,更在寒假作業中設計「社區地圖」,進一步凝聚社區與學校。

此外,螢橋國中也透過資源回收的概念,讓學生改造資源,進行校園空間的角落活用。
黃琬茹坦承第一年學生在材料選擇上較為單一,未來也會再改進;她進一步透露,為了讓孩子實現物理、化學的知識理論,螢橋國中也辦理暑期航太科學營,邀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的研究團隊一起參與,讓孩子進行分組競賽。

飼養班蝶 布置蝴蝶家園

為了讓學生觀察生命的成長、豐富學習經驗,龍安國小的自然老師規劃班蝶飼養活動,並邀請蝴蝶專家蒞校演講,讓孩子增進知識。
龍安國小在日據時期是台灣大學的分校,校園內有相當多的植物教學資源,因此龍安國小在校園內選擇一處閒置角落建造生態廊道,種植蝴蝶食草86種、及蜜源植物22種。

龍安國小表示,在推動的過程中,學校讓孩子先提出對蝴蝶的生活觀察與經驗,再讓她們為蝴蝶幼蟲布置一個適當的生活環境,老師從中提醒,幫助孩子進行觀察紀錄,進而了解蝴蝶的生活史。

台北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輔導團輔導員張麗華指出,台北市為首善之都,在創造力教育應扮演火車頭的角色。
她肯定學校在創造力教育投注的功夫,但也提醒學校應認知創造力教育所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發現問題 動手找出答案

她進一步表示,創造力教育紮根需要長久的時間,在這次呈現中她看到較多「結果」的呈現,歷程。
張麗華以校園美化為例,「比起告訴學生校園應該要美化,學生再動手做,不如引導學生發現校園是否需要美化」。
她認為,學校與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是提供背景知識,重要的是讓學生「發現問題」並進一步「解決問題」。

張麗華也強調,創造力教育應普及化,她以螢橋國中的航太科學營為例,認為學校可就近結合北市資源,並可以姊妹校的形式進行,不僅不會受限資源距離,也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激發更多想法。

她進一步透露,學校可能囿於時間的急切性與重評量的思維,導致喧賓奪主的情況發生,張麗華希望學校多辦理認識創造力的研習,讓教師與家長理解創造力教育的內涵。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當自己的主人,才是創造力教育的精神。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島 許維恩 吳建豪 公仔 動漫 

音樂課程有助幼童腦部發展?
研究:幼年學習音樂 智商高人一等

--------------------------------------------------------------------------------

(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二十日專電)

學音樂不僅可以改變氣質,還可以讓小孩更聰明。
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研習音樂的兒童不僅智商較沒有學習音樂的兒童來的高,包括數學、識字及口語記憶能力都較佳。
專家說,年紀愈小學習音樂,效果愈好。



根據今天公布在「頭腦Brain」期刊的醫學報告,幼兒學習音樂有助加速腦部發展,並能提高記憶力。
這是第一份證明音樂與學習有高度關連的研究報告。

這份由加拿大安大略省MacMaster大學音樂及心靈協會,與多倫多大學Rotman研究中心共同進行的研究,除了智商測驗還配合腦部掃描。



負責這項研究計劃的MacMaster大學教授崔納(Laurel Trainor)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兒童學習音樂課程一年後,在音樂課程以外的記憶力出現大幅進步,愈喜歡學習音樂的小孩,學習力超前的情況也愈明顯。



崔納還說,研究結果還發現,愈早學習音樂,智力大增的效果也愈顯著,四歲開始學習音樂,效果就非常明顯。



研究人員將參加山葉音樂課的兒童與沒有參加任何音樂課程的兒童進行比較,發現音樂班的兒童不僅對音樂的反應靈敏,整體的記憶力也有進步,腦部掃描圖顯示,參加音樂課的兒童腦部的記憶區塊發展也較完整,證明音樂課程的確有助腦部發展。



崔納呼籲各國教育主管機構,為培育更聰明的下一代,建議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安排音樂課程,及早啟動兒童的智力發展。



加研究顯示:音樂課程有助幼童腦部發展

(中央社記者 章 君宇多倫多二十日專電)

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音樂課程對幼童腦部發展及增強記憶都有助益。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用腦部掃描科技對十二名四至六歲的幼童進行了一年的腦部發展比較。結果發現,上音樂課的幼童,腦部發展較快。此一研究報告將刊登於十月號的牛津大學神經期刊「大腦」(Brain)。



研究報告指出,上音樂課的幼童,即使他們彈奏的音符雜亂無章,但他們大腦可能正在成長,從而加強他們的綜合思考能力。



研究小組召集人 全諾爾 教授指出,幼童上音樂課的第一年,大腦正在發生一些基本變化,因此他們彈奏的樂曲即使不成章,大腦中的網絡可能正在建立中。



全諾爾進一步指出,音樂課也可以改善幼童的讀寫能力、語言記憶能力、視像分析能力、數學能力及智商。上音樂課的學生,注意力也會較集中。



在此之前的研究僅比較了較年長孩童學習音樂及戲劇課程的差異。這些研究發現,會使用樂器的孩童在智商上比學戲劇的學童高。



全諾爾表示,無論她所做的研究,或其他科學家所做的研究,都證實了一點,即學音藥對孩童確實有好處。她因此建議,學校或家長應考慮將音樂課列為學前或正式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部份。

9/21/2006 6:28:24 AM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女 吳彥祖 熟女 賞櫻 宋紀妍 

幼兒學電腦好嗎?
當心多媒體扼殺學生創造力

2006年08月05日 20:59:37  來源:新華網新聞晚報
專家呼籲建立干預措施



課堂上,教師用多媒體上課,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學生們對圖像、影視越來越依賴,一些中小學的教師也對圖像越來越依賴,習慣用多媒體教學,俗稱“技術人”。
對此,專家呼籲,從幼稚園到高中階段逐步建立相關干預措施,切斷學生、老師對圖像的依賴,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中小學校園“技術人”增多



前不久,華師大教育學系的幾位教師去閔行區某中學聽課,上課鈴聲響起來了,老師提著筆記本走進教室。
正當老師準備上課時,突然停電了,老師的電腦不能運作了。
這時,老師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暫停,等了15分鐘,電源還是沒有電,老師不得不走上講臺宣佈道:“因為學校突然停電,今天的這節課不上了,同學們自習吧,對不起各位聽課的老師。”

在昨天華師大舉行的全國基礎教育資訊論壇上,華師大教育學系的李政濤老師回憶了自己經歷的這件事情。
他感嘆道:現在,越來 越多的 老師演變為“技術人”,一旦上課沒有電腦、多媒體設備,就不會上課。
這些老師在課前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課件,課堂上,各種圖片、可愛的動畫形象貫穿課堂始終,豐富多彩的課件讓學生開開心心地上完課。
但 李 老師憂慮地質疑:“這樣的教學效果怎樣?幾乎沒有教師去研究過。”

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也存在一定的誤區和盲目性,在設計課件時也應該有所選擇,並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使用課件。
李老師認為,教師如何準確地傳授知識,如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培養學生的能力,這都不是靠多媒體手段能獨立完成的。
一堂語文公開課上,老師講解《愛蓮說》課文,先放了一段短片:
微風拂過碧綠的池塘,朵朵粉色的蓮花搖曳生姿……隨後,螢幕上羅列了這篇課文的知識要點。
學生一邊看“電影”,一 邊聽 老師講解課文,課堂氣氛輕鬆而活躍。
整堂課下來,滑鼠代替粉筆,螢幕演示代替教材,惟獨少了學生們的讀書聲。
今後,學生們看到《愛蓮說》會很自然想到老師課堂上放映的圖片,但他們腦海中“蓮花”的形象卻是千人一面的,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想像力。

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以彌補教師上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
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節、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是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電腦代勞了。
這就造成多媒體獨霸課堂,教師成為多媒體技術“奴隸”的局面。

多媒體佔用學生思考時間



語文課本中有好多內容,由於學生生活空間和知識面的狹窄,以及有些語言學生不易理解,往往成為教學上的難點。
而多媒體的使用,可以透過展現情景、模擬現象、敘述事實等突破課文重點難點。
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課堂上過度使用多媒體也成為教學干擾因素。
著名語文教 師於漪 老師指出,“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影、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
教師放映的多媒體課件雖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佔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了解課文或獨自思考的時間。

為什么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討論起來有聲有色,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於漪老師指出,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過濫地使用資訊技術和多媒體手段,不僅無法體現教師應有的教學基本功,而且嚴重忽略了學生學習心理的狀態,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課堂上,教師手按滑鼠只管一路點來,學生則隨著螢幕呈現內容,步步緊跟,失去了積極參與教學和思考問題的時間。
華師大的 李 老師指出,這種做法雖有現代化教學手段包裝,但其實質仍是“滿堂灌”,對改進教學沒有多大用處。更有甚者,還會被一些教師當做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增強練習密度的“法寶”,成為他們固守應試教育陣地、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幫兇”,成了禁錮甚至扼殺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現代殺手”。

建立干預依賴症措施



對於一些中小學生來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患有圖像依賴症,喜歡看電視、上網、看圖,習慣看一些圖像語言,而不喜歡看書本上的文字。
學生看電視時,不需要思考,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大大減弱。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昨天,華師大的 李 老師提出自己的設想,現在,華師大對本市的幼稚園階段到高中階段的教學進行整體設計,首先從學校隔斷學生對圖像的依賴。
李老師提出,對於幼稚園的小朋友來說,幼稚園可以使用一些插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隨著年齡和年級的提升,各門學科的相關教材逐漸減少插圖,讓學生逐漸和圖像隔離,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進入高中後,所有的教材儘量不用或者少用插圖,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理解和想像進行理解分析。

(楊玉紅)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女 台北車展 氣質美女 童玩節 日本瑤瑤 

新竹師院舉辦「園所改革與創新」研討會
業務承辦者  新竹市教保人員協會
聯絡電話 03-5234125
活動名稱 「園所改革與創新」研討會
講座 幼教政策之幼托整合;幼兒教育與社區融合;園所輔導分享
地點 新竹教育大學 講堂甲 
時間 2006-11-18 (星期六) 09:30至17:30
內容/備註
一、參加人員:
幼稚園及托兒所教師、幼托園所長共計350人。
二、其它:
(一)會員參加本活動免收費用;非會員酌收200元活動費(含餐點、講義)。
(二)報名時,請於備註欄註明身分,是否為會員。
(三)研習計畫請參閱「線上閱\讀區」。
報名截止 2006-11-08 11:00:00
名額限制 有限制名額: 350名 
備取名額 0名
供應餐點 有供應餐點 
網路報名:http://www.eckids.org/modules/sign_up/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K賽 運動 郭泓志 小琉球 3D麥田圈 

災難~余秋雨
我常和學生說,你們現在一切條件都比我們好,但有一點不如我,而且也很難再補課了。
就是「在災難中對於邪惡與善良的敏感」:
這種敏感在日常生活也有,但災難中特別深刻。
災難中當你需別人幫忙時,你看到的別人的眼神是慷慨還是吝嗇?是不計私利的勇敢還是其他神態?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 章魚哥 J女郎 下午茶 瑛太 

不要重走
王汎森 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
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 一兩 次。
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
「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
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
雖然我的碩士論 文和 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
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
你說有特別好嗎?
我不敢亂說。
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 和 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 先生,得了諾貝爾獎。
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
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 馬亨 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 那個 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
他有一次就跟 那個 老師抱怨:
「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
那個老師就說:
「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
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
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
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
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
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
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
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 丁文的 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
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 和 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
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
「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
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
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
「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 和 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
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
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
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
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
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
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
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
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
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
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就是每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
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
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
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
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
「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
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
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 文或 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 尤其做 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
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
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
「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
他說:「因為 那篇 博士論文沒有寫完。」
原因在於他把 那個 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
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
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
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
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
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
「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
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
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
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
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
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
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
「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
他說:
「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
因為 林毓生 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
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
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
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
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
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
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
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
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 文或 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
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
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
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
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
這個問題值得研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
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
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
「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
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
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 和許添明 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
「不行。」
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
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
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
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
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
在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
「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
「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
他的名字就叫ibid。
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
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
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
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
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
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
我常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
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
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
整體意義是什麼?
整體的輪廓是什麼?
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
conceptualize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
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
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
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
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
「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
所以才叫二十一響。
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
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
後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後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
「上舞台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
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
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
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
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
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
「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
可是後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
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
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
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
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
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
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
教授們在餐廳裡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
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
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
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
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
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足賽 端午節 清境 龍紋身的女孩 偽娘 

給台東大學幼教所的耿巧雲
祝福耿老師到台東大學念研究所的這段時間,能對自己的生命有一些沈潛,一些認識。
碩博研究生診斷書
潛伏期:不一定。
傳染性:季節性傳染。
感染人數:全台每年約十至十二萬人。
並無性別年紀的區分,只要身份為研究生,通常都會罹病,極少倖免。
關於本症候群,約莫能粗分為三大時期。
第一期:
通常發生於準備開始寫論文時,有以下幾種指標型症狀。
恭喜!你已經進入本症候群的初期狀況!
症狀:
(1)覺得自己挑的論文題目簡直棒呆了,這麼棒的題目,怎麼沒人發現!?
天助我也!
(2)覺得自己天縱英才,就算沒能寫出絕世論文,也將撇出矚目佳作。
(3)作研究回顧時,覺得他人的研究成果不過爾爾,狠狠地痛批別人一頓,快意快意。
(4)能夠草擬出自認為天衣無縫的研究計畫以及進度表,並能與他人侃侃而談,意氣風發。
第二期:
這一期通常發生於論文開始動筆之後,發病時間很長,還能細分為三個階段,各有不同,茲說明如下:
A、第一階段:通常發生在寫大綱後動筆前。
症狀:
(1)開始瞭解,連寫大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發現資料居然出奇的難找,開始懷疑有寫出絕世論文的可能,而且懂得為何別人都沒挑這個題目的原因。
(3)發現懂的東西實在太少,終於瞭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但是已經徹底來不及了。
(4)根本不敢動筆,「準備不週」的恐懼隨時縈繞心頭,怎麼寫都覺得不對勁,怎麼看都覺得不爽快。
(5)容易累,容易疲憊,容易想睡。
(6)開始害怕老闆的電話,覺得實驗室是個麻煩的地方。
B、第二階段:通常發生在實際動筆之後。
症狀:
(1)對任何跟論文相關的東西絲毫沒有興趣,但是對於論文以外的東西非常感興趣,通常會附帶學會第二專長,像是:
室內布置、煮咖啡、打毛線、美容、占星、打PSII、唱KTV、學會怎麼使用Lovema。
(2)開始思考一些從來不會思考的問題,像是:
「我活著是要幹嘛的?」、「這篇論文的價值在哪裡?」、「我這樣寫會不會被告?」
(3)開始制訂玩耍計畫,小至下午茶,大至海外旅遊,通通有興趣。
(4)對於「計畫跟不上變化」這句話,不僅認同,簡直是實地體驗。
(5)弄不清晝夜晨昏,醒來通常已經是午後,甚至天黑,作息混亂到根本不知道該吃早餐還是午餐。
(6)學會快速轉台,甚至能清楚的講出每天電視的節目單。
(7)體態有嚴重的改變,可能狂肥,可能狂瘦。
(8)逃避所有Meeting,能躲老闆躲多久,就躲多久。
(9)站在鏡子前,會驚訝的發現:有個邋遢的野人在鏡子裡頭瞪著妳看。
(10)非常希望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沒念研究所,如果能的話,希望把所有東西都丟了。
C、第三階段:通常發生在論文繳交期限前一個月。
症狀:
(1)完全沒退路的狀況下,只好硬著頭皮上,對於能寫出啥子東西,完全沒信心,瞭解「不忍卒睹」的真意。
(2)面對胡言亂語的內容,開始努力說服自己抄襲。
(3)挑戰身體極限的活動逐步出現,像是:「連續30小時不睡覺!」、「挑戰一天打一萬五千字」。
(4)發現跟老闆Meeting是天下最恐怖的事情,老闆不用作啥,看著初稿不說話就夠嚇人了。
(5)開始使用Word裡,「邊界」、「行距」跟「字型大小」的功能,努力擴大篇幅。
(6)抗壓性極低,任何風吹草動都令人抓狂。
(7)覺得「能寫完論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別想說要寫得多好,寫完就好。
(8)根本不知道外頭天氣為何,伴著你的就是鍵盤跟螢幕。
(9)覺得看這本論文的人,全世界加一加大概不會超過五個。
(10)本來想感謝一堆人的,但是已經沒氣力寫謝辭了。
第三期:
這一期會發生在口試本交出後,等待口試前。
症狀:
(1)對於交出的東西害怕不已,用便利貼貼住自己覺得有問題的地方,竟然幾乎貼滿整本。
(2)根本不知道口試會發生啥子事情,驚愕不已,鎮日睡不好。
(3)忽然間意識到房間竟然亂到不行,非常懷疑自己怎麼能在這樣的地方活著。
(4)拜拜的時間變多,希望口試時遇到好人。
(5)開始思考未來該怎麼辦?懷疑自己根本不適合學術圈,並嘗試詢問雞排店以及飲料吧的加盟辦法。
(6)開始煩惱該花多少錢印論文。
(7)對於自己曾經堅持把一部無聊的連續劇從頭看到完,驚訝不已。
(8)忽然間想起另一半的存在,不過,另一半可能已經不見了。
(9)覺得很對不起「樹木」。
病癒期:
口試通過,拿到畢業證書後的後遺症,延續期間不定。
症狀:
(1)有一大段時間無法閱讀「文字」。
(2)嚴重退化到無法想像的地步,可能是國中,可能是小學,可能是奶娃。
(3)開始動手整理房間,可能還會找到寫論文時一直找不到的資料,但是通通來不及了。
(4)一段時間的狂玩,狂吃,狂睡,除了當豬之外,沒別的志願。
(5)煩惱畢業即失業的問題。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洋音樂祭 天空 昏倒羊 世足賽 利得彙 

給耿、大陳念碩士班寫論文的參考
政大 莫建清
談如從事研究論文之寫作
一、前言
針對某一特定的問題,撰寫研究報告與論文是訓練大學生獨立思考與判斷或評估學習成就的最佳方式之一,但一般大學生視為畏途,究其原因有四:
(一)由於學生對撰寫研究報告的性質與技巧不甚瞭解;
(二)往往缺乏良好的指導,以致一般學生多視撰寫研究報告為苦事;
(三)學生在學期間,大都課業繁重,除閱讀指定教科書與應付考試外,幾無暇執筆為文(註一);
(四)缺乏系統教導學生利用圖書館蒐集資料,以致對館中參考書、期刊、目錄卡片、電子資料庫與電腦檢索等之使用,不甚瞭解,無法有效從浩如煙海的資訊中,有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對自己有用的資料。
以上四種原因,若長此下去,則背離大學教育的宗旨,實不可等閒視之。因此,各大學應開設「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課程。必要時,教授可以用學期報告來代替考試,借此訓練學生有效利用圖書館,親身體驗研究的乾苦。
大學本質與目標是以「熱情與理性全面陶冶知識與美德,以追求科學、理想、真理與自我」(註二),為此,教師應多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借以引發其研究學術之興趣。那麼,「研究」是什麼呢?美國應用語言學家Hatch與Farhady (1982:1)給「研究」所下的定義是:「用有系統的方法與步驟,找出問題的答案(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inding answers to questions)」。在此定義裏,有三個重要的概念值得我們注意。第一,所謂的「研究」是與「問題」(questions)息息相關的,因為疑惑是人類尋求問題的原動力。如無疑惑問題產生,則無需解決問題,一旦有了可疑之處,就應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進行深究,旁徵博引,才不致人云亦云,才能突破不合時宜的「成見」,而有所創新。第二,研究者要發揮這種原動力,就必須運用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和步驟(systematic approach)。若以語言的運用而言,通常包括四步驟:
(一)觀察(observe)所蒐集之語料;
(二)從該語料的結構猜測(guess)其語言現象;
(三)然後大膽構思(formulate)一些假設性的規律來解釋這個現象;
(四)最後小心求証(check),在求証的過程裏,若遇有「反例」(counterexample)或「反証」(counterevidence),則必須修正其假設性的規律,以符合語言的實際現象。
前兩步驟,屬於發現的過程(discovery process),而後兩步驟則屬於驗証的過程(verification process)(註三)。第三,任何問題的研究,研究者最好能提出解決問題的答案(answer),不管是肯定的、積極的或是否定的、消極的。
二、檢視學生撰寫語言學研究報告上的缺失
學生撰寫研究報告,歸納起來至少有三個嚴重的缺失:
(一)不太熟悉語言學科慣用的寫作規範(preferred format or style);
(二)由於蒐集的有關語科或資料不足,不知如合旁徵博引;
(三)在寫作上,經常選用大題但小作。
本節只對第一個缺失加以討論,因後兩者分別在三、四兩節中討論。
學術期刊和學報對論文的規範十分重視,因每一學科都有它自己慣用的寫作規範(註四),但一般學生則視為雕虫小技,覺得繁雜瑣碎。他們認為論文或研報的組織嚴謹,層次分明,文字流暢簡潔才是最重要。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少一板一眼依規範照章行事。譬如,文學研報的寫作規範是依據MLA,心理學依據APA,而語言學依據LSA。現以政大英語系選「研究報告與寫作」的大二學生為例,在課堂上已學會了MLA論文寫作規範。大三時,選修「心理語言學」,其所研讀的研究論文受心理學寫作規範的影響,大多採用APA。大四時,選讀「語意學」,在寫研報的時候很容易規範不一致。可能報告的格式、引文與本文的銜接、標點符號、附註的安排、參考書目的編列等等混合採用MLA與APA,造成一篇兩制;而非美國語言學者現所慣用的LSA。
三、研究方法:旁徵博引
為了便於說明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的概念,先引述美國參議員葛倫之名言:「如果抄襲一個人的作品,那是剽竊;如果抄襲十個人的作品,那是做研究工作;如果抄襲一百個人的作品那就成為學者」(註五)。李振清(1984:44)認為「參考資料的功能,是用以支持、印證研究者的基本論點。這裡的「抄襲」是指參考的資料的「蒐集、引用」與再創造」。他非常同意葛倫這段極具啟示性的話。而另一位學者聞見思(1981)有更清楚的詮釋:
直抄一篇文章的是人是笨伯,把許多人的文章加以摘錄、排比、寫成一篇文章,不註明摘錄文章出處的是文抄公;能夠註明來源的就是研究生,抄得高明的還可以得到碩士學位。假如能像李白、杜甫那樣,把抄襲得來的東西融匯而貫通,消化而吸收,寫出的作品已非本來的面目。化前人的心血為己有,那就是已臻於神出鬼沒的「神偷」功夫。到了神偷境界,就可以成為文豪與學者。
事實上,英國哲學家培根(1561-1626)早在三、四百年前曾比喻做學問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好比「蜘蛛結網」,其材料不是從外面找來的,而是從肚子吐出來的;第二種人好比「螞蟻囤糧」,他們只是將外面的東西,一一搬回儲藏起來,並不加以加工改造;第三種人好比「蜜蜂釀蜜」,他們採攝百花的精華,加上一番釀造的功夫,做成了又香又甜的糖蜜。(註六)
由此觀之,文抄公想成為妙手神偷,應效法蜜蜂釀蜜的方法,採攝百家之言,擇善而從,加上一番創造的功夫,持之以恆,才有可能成為學者。如何採攝百家之言呢?簡言之,廣博蒐集研究和參考資料,細微觀察,然後予以歸納、分析、批判,是做任何研究得基本功夫。有了此功夫,撰寫論文時,才能旁徵博引。如果只是隨興所至,東摸西摸,不深入瞭解,沒有基本功夫,因所知有限,必致陷於困窮,將來作研究不易有成就。因為篇幅的限制,以下論述的重點將限於語言學。
(一)資料的蒐集
資料是論文的靈魂,但在浩瀚的研究和參考資料中,究竟該到何處去尋找所需要的「滄海一粟」的資料呢?怎麼找法?找到後又該如何鑑定?以下我們就分這三大類加以討論。
甲、資料的寶庫:圖書館與電子資料庫
資料的蒐集應求其廣博確實,圖書館與電子資料庫,無疑地是資料來源最豐富的地方。至於如何有效利用圖書館與電子資料庫,這方面出版論文與書籍不算少(註七),在此毋庸贅敘。
乙、資料的來源
通常蒐集資料之途徑不外以下列幾種:
(一)向各行各業的學者專家請教。
(二)為調查某一地區之語言,口語語料的蒐集,可從提供資料的講本地話的人(informant)或從日常生活的談話裡尋找。書面語的語料可從報章、雜誌、小說、詩歌、戲劇等印刷物上取得,甚至也可來自研究者憑自己的語感造出來的句子。
(三)訪問、通訊與問卷得來的資料。
(四)實驗、測量或統計得來的資料。
(五)閱讀期刊、專門索引、百科全書、學報、博、碩論文、書評、手冊、參考書目、辭典、報紙及報紙論文索引等(註八)。
丙、資料的鑑定
資料之蒐集應務求「廣」、「博」以及「精」。將前人在此專業範圍內的研究成果和有關的研究文獻,應盡可能蒐集齊全,但並非拾人牙慧,那麼對蒐集得來的資料,如何去蕪存菁?如何鑑定是否有可供利用的價值呢?依據Slade, Campbell和Ballou (1994:15-16)的說法,通常可從四原則來過濾:
甲、區別原始資料(primary sources)和第二手資料(secondary sources)
原始資料通常包括原作者的出版作品之原始手稿、日記、信函、訪問談話的原始筆錄、實驗報告等。第二手資料概括有百科全書、參考書籍、專門報導、評論或專家學者對某一原始作品所作之分析、評論、詮釋等。此外,宋楚渝(1983:63-64)提醒我們
在評價這兩種資料時,我們必須用判斷力來分辨其間的特性與可信性。(甲)就原始資料來說,我們必須判斷資料本身的可信程度如何?從材料中歸納出對報告有幫助的結論。(乙)就第二手資料而論,我們必須決定原作者本人是否值得信賴,並且要辨別書中何者為事實,何者是原作者自己引申的見解。
譬如,在語法論文中,若要引述語言學大師杭士基的「管轄約束理論」(GB theory),應採用原始資料。對杭氏理論的補充、評論、詮釋之類的二手資料,市面上汗牛充棟,僅供參考而已。
乙、客觀性(Objectivity of the source)
檢視論文之原作者討論某一問題之觀點是否客觀公正?抑或懷有偏見或成見?所作的結論,是否合乎邏輯?有無證據支持?譬如,有些杭士基的弟子所寫的論文,常為杭氏理論表達某種程度的鼓吹或辯護,這時我們要問︰他們是否受了杭氏的影響,有無語科,論證是否合乎邏輯?或是為了迎合某種趨向,為自己的見解辯護?
丙、作者個人的知名度(qualifications of the author)
作者所寫的論文,在該專業領域內是否有極高的知名度?可從所獲之學位、經歷、職位等看出是否有資格從事該方面之研究。譬如,趙元任被公認為漢語語言學泰斗;李芳桂為非漢語之泰斗。
丁、等級(level)
有些論文太專門、太深奧,需要向專家咨詢才能懂,否則無法採用;有些太膚淺,只適合一般人士之閱讀,也不能採用。因此,論文等級可從文中之措辭、句子結構、內容複雜性及所需的背景知識而定。
(二)資料之消化
天下沒有純粹創作的作品,不管是文藝的或是科學的,因為任何學問都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消化蒐集不易的資料,就是對前人研究的精華,多方吸收,擇善而從,「寫出的作品已非本來的面目。化前人的心血為己有,那就是已臻於神出鬼沒的神偷功夫」(聞見思先生語)。關於創作,周延鑫(1981:13)給了一個很適當的例子並說明之:
例如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發現光電效應的人,可是第一個造電視機的人不是他,唸物理系的人一定都同意,如果沒有電光效應發現在前,電視機一定很難發明的,所以一個成功的創作產品,創作者一定是吸收了很多先人們的發明,他先將別人的發明加以吸收,融會貫通以後再加以重組與利用;也就是對已知的真理先用別人的看法來自我模仿一番,然後對未知的真理加以推理與認同,如果發現了前人所不知的事物原理,那就是有創作了。
事實上,語言學理論也是如此。杭士基的理論,擺脫了行為主義籠罩下結構學派的窠臼,他首先懷疑行為主義的基本假設,不認為以刺激與反應的互動性可瞭解人類的心理結構。他認為行為科學論欠缺認知內容,無法應用到人類語言的研究,因為結構學派的語言理論無法解釋:例如,為何人類語言具有創造性與開放性?或者為何有些句子具有多義或同義現象?為解釋後者,杭士基深信每一個句子都有二層結構:「深層結構」與「表面結構」。由於深層結構變成表面結構的過程,必須透過變換律的運作程序。因杭式發現了前人所不知的深層結構這一概念,終把語言學的研究從結構學派帶入衍生變換學派的新境界。
現另舉「格變語法」(case grammar)之成立為例,費爾摩(Fillmore,1968,1971)對杭士基的身層結構妥當性表示懷疑,認為不夠深入,充其量只算是過渡結構(Intermediate structure),因而創立了「格變語法」。依據格變語法理論,句子是由動詞以及與這個動詞具有一定語意關係的格(case )所組成。存在於深層結構中的語法關係,如主語和賓語,其實都是表面結構的概念。在深層結構中,每一個名詞組(NP)都被分派擔任某一個格如主事格(Agent)、客體格(Object)、工具格(Instrument),而每一個格都有擔任主語或賓語的可能性,透過適當的變換律運作之後,才可成為表面結構的主語或賓語。請看下列英文例句的深層結構:
John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hammer.
Sent
V A I O
NP NP NP
break John hammer window
事實上,費爾摩的語意深層結構在本質上與語言的述詞邏輯結構(註九)非常類似,見下圖:
prop
Pred Arg Arg Arg
break John hammer window
他把邏輯術語如命題(proposition)、述詞(predicate)、論元(argument)分別換成句子(sentence)、動詞(verb)、名詞組(NP)等語法上的術語,另加格位的概念,即名詞組都賦有一定的格,就創立了前人所不知的格變語法,為當時的語言研究提供了另一種分析的途徑。
像蜜蜂釀蜜似的,杭士基與費爾摩攝取百家之言,通古博今,加上一番創造的功夫,終能站在從事同類研究的前輩肩膀上,若不懷疑結構學派的理論,那會有杭士基的衍生變換學派;同理,若不是對杭士基抽像的深層結構產生懷疑,那會有費爾摩的格變語法(註十)。他們匠心獨運所得之結晶共同點:即是善於引用所蒐集之資料並且融匯貫通,化前人的心血為己有,都成為武俠小說中的妙手神偷。
由此觀之,要有獨特的創見,先從懷疑與好奇開始。在構思研報或論文的某些主要論點後,就應儘量蒐集已往的相關文獻。由於知識無國界,應隨時注意國內外論文圖書與期刊出版的情形。此外,為避免重蹈前人失敗的覆轍,或避免重覆前人已有的努力,應對前人文獻略作評論(Literature review),找出他們研究上的盲點,這樣對前人已有的知識才有充分的瞭解並妥切加以吸收,去蕪存菁,進行深究和補強,才能求取新的知識,再憑自己的研究、考證、旁徵博引才有可能寫成一篇具有創見或新發現的論文。
四、論文寫作:小題大作
從事論文寫作,最困難的事是什麼?只要寫過論文的人大多會回答說:「選題難」。的確,選擇題目,似易實難,若想選小題,又想大作特作尤其困難。怎樣選擇一個適當的題目呢?幾乎任何一本探討論文寫作的專書,如宋楚瑜(1983:1-9),李瑞麟(1996:19-36),Slade,Campbell和Ballou(1994:2—4)都有提及關於題目的選擇與界定的一些基本原則,本文在此毋庸贅敘。
選擇題目既是影響論文成敗的關鍵,如何擬定適當的小題而大作呢?大致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先擬定一個對自己有濃厚的興趣的題目。既使所擬定的題目,研究範圍太大,其實無所謂,但務必要有濃厚的興趣,因為作者瀏覽群書、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到撰寫論文,樣樣都需要興趣配合,方能達臻事半功倍之效,而研究問題的衝刺力才會歷久不衰。 儘量縮小題目研究範圍,至於把題目縮小到什麼程度,全靠蒐集的資料與個人處理這些資料的能力來做決定。通常學生喜歡從大題著手,但在圖書館閱讀一些前人的文獻之後,發現資料太多不易細讀,才選定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層面或選擇某種研究的觀點或方法,以逐步縮小題目範圍。因題目小,較易於蒐集資料並可整理詳盡的書目及資料卡。再者,觀念較易集中,精華較易摘取,往往可以深入問題中心,而不流於膚淺,作者才有可能有個人的創見或新發現。 對前人的類似研究作一徹底的文獻探討,對所要撰寫的題目更進一步的認識,作者必須檢討前人的文獻,其目的在瞭解迄今那些已有圓滿的答案、那些是細微末節的小問題、那些問題太空泛、目前不適合研究、那些問題仍然眾說紛紜等,如遇有懷疑的問題,當然應予深究。同時作者藉此觸類旁通,發現一些靈感並瞭解所擬定的題目是否已有前人做過類似的研究,也可瞭解自己的興趣到底有多大。 多問問題。在探討已往的相關文獻時,不妨多問問題,如言心哲(1938:11)所問的:「這個問題有無再加研究的必要?有無重新研究的可能?這個問題的知識,是否仍有缺陷,尚待補充?我們若拿來再作的時候,又有多大的益處?」當然我們可以再問前人所研究的理論、方法、過程是否能加以修正、充實、擴充、甚至取代?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的概念與所思考的問題都會隨著修正,所擬定一般性的題目也隨之縮小成特殊性的題目,一直到找到合適的研究題目為止。此即孔子所謂的「溫故而知新」。 提出假設(hypothesis),就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提供可能有創意的答案,所謂「答案」應包含作者需要證明的觀點和意見。以供後學者從事後續研究之參考,以便測定該假設是否合理健全。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一篇有價值的論文,並非拾人牙慧,綜合已往的相關文獻作摘要式的概述,而無新的創意。 筆者(1991)利用擴充主題的連鎖(extended topic chain),為我國學生學英文而設計出一套英文段落發展的模式為例,來說明論文寫作的歷程。筆者在美留學期間,即對布拉格學派(Prague School)所謂的交談功能的「詞序原則」(word order principle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深感濃厚的興趣。返國服務後,研讀曹逢甫(1979)的論文〈中英文的句子—某些基本語法差異的探討〉,文中提出了「主題連鎖」的概念,也就是說中文句子是由一個或數個評論子句(他建議最好只限於四個)組成,前面冠以一個可以貫穿全部子句的主題。請看他給的例句,注意(a)的分析:
這棵樹, 花小, 葉子大, 很難看
Comment
(a) topic C1 C2 C3
(b) topic transition focus
rheme
(c) 起承轉合
(a)是依據主題連鎖分析:所談論的主題是「這棵樹」,其後緊接著三個評論的子句。而(b)的分析是依據交談功能的「詞序原則」,也就是人在談話時,總是先提主題,然後承接主題,最後才提及句子的訊息焦點。換言之,句子的進展是依「主題」、「承接」、「焦點」的秩序而展開的。這兩種不同的分析,事實上頗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這時筆者的研究興趣與範圍濃縮到這些分析對國人學習英文閱讀或寫作有無啟示作用?同時為深入研究,積極蒐集布拉格學派研究句子功能分佈觀(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theory)主要作者如Mathesius,Firbas,Danes和曹逢甫(1979,1981,1983,1987)的相關文獻,此外也參閱英語教學專家有關閱讀與寫作的文獻,其中引起筆者最大興趣的是Kaplan(1966)用圖表方式說明英語、閃族語、東方語、羅曼斯語及俄語的段落發展方式。但在研讀這些辛苦蒐集得來的資料時,不少問題湧上心頭,如我國傳統文章作法四步驟:「起」(introduction to a topic)、「承」(elucidation of the topic)、「轉」(transition to another viewpoint)、「合」(conclusion or summing up)不是也可以分析嗎?如(c)句,一開始就談到主題「這棵樹」,這是「起」的部分;接著說明這棵樹花很小,這是「承」的部分(=C1);現從樹的花移轉到樹的葉,這是「轉」的部分(=C2),最後結論:這棵樹很難看,這是句子的焦點,也就是「合」的部分(=C3),由此觀之,文章作法的四步驟可以涵蓋「詞序原則」或「主題連鎖」在分析句子時所遵循的原則。因此我們有理由可以把「詞序原則」或「主題連鎖」的概念,從以句子為單位的分析,擴充應用到以段為單位的英語閱讀或寫作上。最後提出下面的擴充主題串其中→表有密切關聯性,…>表選擇性,可有可無
起承轉合
(Topic Ccheng …>cjwan Che)
這就是為我國學生學英語而設計出一套英文段落發展的模式。有了這個模式以後,由於這個結論必須基於事實,我們拿台灣大專聯考英語試題中的四段閱讀測驗文章加以檢視,結果發現英文段落的發展並非如Kaplan所言,是直線式的,而東方人的段落是迂迴的。因此我們反駁那種中文段落組織方式和英文段落組織有明顯不相同的說法。最後的結論是對學習英文的我國學生,清楚的講解擴充主題串,將有助於學習英文閱讀與寫作的技能,並希望擴充主題串可供後學者從事後續研究之參考與依據。
五、結論
論文寫作最重要的是言之成理,要言之成理,唯一祕訣是多讀多看多研究。而研究就是發掘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一連串過程,有點像挖煤礦一樣,不斷去掘,一直挖到煤為止。因此,做研究,要下苦功,天賦需苦功為伴,無捷徑可循。功夫足了,就像珠寶看多了,自然就會鑑定,什麼書有料沒料,一看就知到。這種發現可疑之處,發掘問題、蒐集資料、比較鑑定、知所取捨是做研究的基本功夫,擁有這些功夫,從事論文寫作時,自然就會旁徵博引、小題大作,遠離操抄襲之路,步上創作之康莊大道。無疑地,時代的巨輪,由於我們前人心血努力的研究創作而得以向前邁進。最後引用高教司司長余玉照所提出「邁向卓越人生五多法」中的一多,作為本文的結語:
「多研究:每一個行業或每一個學術領域都有無限發展的空間,唯有鍥而不捨地在研究的路上付出心血,使能享有不斷發展的希望。」(註十一)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咬筆妹 洋基 首爾 長灘島 童玩節 

免費英語學習網站,請大家多利用!!
以下是這個網站的超連結 http://www.starfall.com/

每個字母都有發音和練習字型, 仔細看,在發亮閃動處點選進去, 會有動畫表現喲!
記得開喇叭,聲音表現得不錯, 而且可以反覆地聆聽!



這是一個自小有學習障礙的外國人所製作, 內容真的很不錯!



重點在於,免登入會員,也免收費,相較國內的英文教學網站是有所差異的,發現了這個網站心裡很高興, 特別告訴我的朋友!可以藉這個網站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互動囉!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翁滋蔓 世博 貢寮 女悟空 寵物親子臉 

飢渴...
今天很早就起床了這星期只休一天假~所以再怎麼無奈也要給它早早起床因為就這樣一天假~一定要給它好好利用啦否則明天開始又是連續五天上班日
肯定比平常週一上班更無力昨晚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回到老家~已經累到不成人形因為好多事要完成啊所以回到家看到家人為我準備的晚餐一整個狼吞虎嚥了起來那種又飢又渴的狀態剛好在昨晚出現=.=哈~但是把自己形容成又飢又渴
好像可以把它放在很多方面喔~噗~或許吧~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都有該完成及該做的事情想逃也逃不掉~想躲也躲不了也只能選擇好好的去面對啊因為我知道~面對事情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連面對問題的勇氣都沒有所以不管怎麼樣都要告訴自己~你是最好的!不管環境怎麼變~把持著向前看的正面心態
相信不管遇到啥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的!哈哈~難得的假日幹嘛扯這些反正就是放鬆心情
好好休息~為明天的活力加把勁吧^_<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麵西施 哺乳 歷女 章魚哥 奶香味 

ㄠㄨ...
星期六上班~真的是一點情緒都沒有可是工作還是接腫而至啊哈哈~好像不會因為星期六要上班而停擺一整個心就是疲倦~只想好好休息但是剛休完四天假回來啊~怎麼感覺還是那麼累啊是肉體休息了~但是心沒有休息到嗎@@?
現代人倡導心靈合一~而真正的休息就是達到心靈完全放空吧平常喜歡聽一些輕音樂因為輕音樂的節奏可以讓人放鬆下來所以之前喜歡逛書店~除了可以看到好書之外就是書店裡都會播放一些讓人感到舒服放鬆的輕音樂吧例如:水晶音樂或是BASANOVA之類的音樂
講到這個~整個人的層次似乎又增進了許多~哈哈!今天下班後~明天休息一天後又要上班所以也不會有太大的心情起伏就感覺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吧有期待也有平實的等待
或許等那時間點一到~自己又是個活蹦亂跳的人今天的心情是起伏不定的像是被關在籠子裡面的鳥就在等待那一刻~可以翱翔於天際目前如果可以~很想跑到海邊大叫兩聲ㄚ....ㄠㄨ.....唉~叫聲太難聽!變野狼的聲音了=.="


 

蔡明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